杨应森: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
汕头创新“非遗”传承和保护模式记略 -凯发k8国际娱乐网址

杨应森  >>  正文
杨应森: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
汕头创新“非遗”传承和保护模式记略
杨应森
2018年06月07日

(图为百年商埠汕头小公园新貌。摄影:张烈华)

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采茶戏,车鼓舞、鳌鱼舞、英歌舞、麒麟舞,潮州木雕、潮阳剪纸、大寮嵌瓷、胪溪壁画,潮剧、潮音、潮菜、潮汕工夫茶……走进广东省汕头市的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浓浓的潮风汕味迎面扑来,顿时让人眼花缭乱、心醉神迷。
       6月9日,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省主场活动,在这个拥有全国最大规模骑楼建筑群的历史文化街区拉开帷幕。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陈杭说,选择此地展示“非遗”,是因为“这里最能够集中表现岭南文化、潮汕民俗的特色和魅力”。

(图为潮阳传统英歌舞。展示馆供图)

北宋诗人陈尧佐有诗曰:“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潮汕是岭南文化的代表地区,民间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美誉,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汕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黄煜生告诉我,为推动汕头“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潮汕优秀传统文化,10年前,汕头就成立了汕头市非遗保护中心;2015年的“文化遗产日”,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正式对外开馆,这也是广东省首个市级“非遗”展示馆;2016年6月,投资1000万元的广东潮剧院潮剧保护传承基地竣工并投入使用;2017年9月,由广东金东海集团捐建的老妈宫戏台重光揭幕,成为传统戏剧展演的重要场所。同时,还先后涌现出王芝文陶瓷微书艺术馆、太安堂中医药博物馆、潮阳耀明书院等一批非遗展示平台,维护和拓展了非遗的生存发展空间。这些举措,都是为了探索以全民“共识、共承、共护、共享”为宗旨的“非遗”传承和保护模式。

(图为汕头市歌舞团在老妈宫戏台文化惠民演出。摄影:顺浩)

近年,汕头市非遗保护中心先后开展了两次“非遗”普查,搜集“非遗”线索 800 多条、调查“非遗”项目100 多项,并对“非遗”项目分项建档,对重大项目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新调查发现的“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汕头卤鹅制作技艺”、“鱼露制作技艺”等入选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遗”名录。
       黄煜生说,要传承和保护“非遗”,首先要让大家认识“非遗”。9日,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内的16个专题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

(图为汕头市非遗展示馆一角。摄影:杨应森)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汕头市外马路149号文化馆内的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汕头市文化馆馆长、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建兵告诉我,目前这里已展示了13个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38个省级“非遗”名录项目、73个市级“非遗”项目;传统舞蹈、传统工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技艺的代表性实物;展示馆从2015年6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已先后接待了海内外参观人士达20多万人次,让广大市民和游客更直观地了解到潮汕文化中的精巧和细腻。

(图为外国友人在参观省级传承人何汉林木雕工艺品。展示馆供图)

在汕头,“非遗”走进千家万户、走近百姓生活。王建兵介绍说,汕头市文化馆的文化志愿者从7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挑选了“潮阳剪纸”等重点项目,向多所中小学、特别是聋哑学校的孩子们传授“潮阳剪纸”、大寮嵌瓷、潮州木雕、瓶内画、潮剧盔头、珠绣等“非遗”的制作技艺。“潮阳剪纸”技艺省级传承人陈雁淑说,聋哑孩子掌握了剪纸技艺,既可谋生,更让剪纸技艺得到传承。

(图为外国友人在观赏“潮阳剪纸”省级传承人陈雁淑作品。展示馆供图)
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成为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非遗保护中心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同时,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 汕头市陶瓷微书项目传承人王芝文和太安堂麒麟丸制作技艺传承人柯树泉榜上有名;在广东省政府新公布的广东第七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74个项目中,汕头有10个项目入选;汕头市文广新局又刚刚公布了新一批市级非遗传承人共58名;至此,目前汕头市级以上传承人共有172名。

(图为“潮阳剪纸”市级传承人陈小燕向学生传授剪纸技艺。摄影:蔡昀颖)

9日,“百场潮剧进校园”、“百场潮剧进乡村”活动和14个地方剧种同时敲响了开场锣鼓,十大潮菜、潮式粿品、“潮汕手打牛肉丸”、“广东凉茶”、“汕头工夫茶”等摆上了“非遗”美食节的“八仙桌”,“玩转‘非遗’之旅”也开始启程;60多个“非遗”项目和120多名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展示。
       作为汕头市政府的“为民办实事”项目,每月都会举行“非遗讲坛”、品茗“潮汕工夫茶”;每周都有一场潮剧、潮乐、剪纸、珠绣等“非遗”培训;每逢周六之夜,就有“潮乐专场”。浓厚的生活气息,让群众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黄煜生认为,对“非遗”最好的传承,“就是让它们走进千家万户”。

(图为广东潮剧二团演出的传统剧目《八宝与狄青》。摄影:张烈华)

近年来,汕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汕头市委在《关于汕头市加快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把非遗传承人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明确对新入选为市级及以上非遗传承人的,每人安排工作经费6万元予以支持。汕头市政府同时也出台了《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扶持办法》,从2016年开始建立了汕头市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通过对项目、传承人和基地给予经费扶持或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和支持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和基地开展传习展示、传播交流、项目研讨等活动;汕头市文广新局还制订了《汕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对非遗传承人实施绩效考核和动态管理,明确了非遗传承人开展项目保存、传承、传播、研讨、交流等工作的责任与义务。

 

(图为瓶内画工艺品。展示馆供图)

王建兵告诉我,名录体系和展示平台建设也齐头并进,汕头全市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省、市、区(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据王建兵介绍,汕头市政府先后公布五批共73项市级非遗名录,全面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别,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占广东全省国家级项目的9%;省级非遗项目38项;国家级传承人6人,省级传承人48人,市级传承人172人。目前汕头全市共有15个省级和43个市级的非遗保护传承基地、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非遗研究基地,还有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同时开展传承人群研训、跨界对话、“非遗”精品拍卖等活动和设立“非遗法律援助基金”等新举措,初步形成了“非遗”项目名录体系、传承人体系和传承基地体系。

 

(图为陈厝洲传统双咬鹅舞。摄影:杨应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汕头探索以全民“共识、共承、共护、共享”为宗旨的“非遗”传承和保护模式,就是让更多群众读好这本“教科书”。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网特约撰稿人。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