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申之乱”与皇权的加强 -凯发k8国际娱乐网址

章林  >>  正文
“壬申之乱”与皇权的加强
章林
2023年04月07日

在古代日本,曾发生过一场类似明朝“靖难之变”的叔侄争夺皇位事件,即被视为日本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内乱——“壬申之乱”。

“壬申之乱”的主角是作为叔叔的天武天皇与作为侄子的弘文天皇。天武天皇名为大海人,其父亲为舒明天皇,母亲为皇极(齐明)天皇,于天智天皇七年(668)九月被胞兄天智天皇立为“东宫大皇弟”,成为最有竞争力的皇位继承人。然而,随着大海人皇子在政治上的功绩和威望越来越高,天智天皇与其产生了矛盾,萌生了传位于自己宠爱的儿子大友皇子的想法,并于天智天皇十年(671)一月任命大友皇子为太政大臣,同时任命苏我赤兄为左大臣,中臣金为右大臣,负责辅佐大友皇子。

大海人皇子敏锐地察觉到,天智天皇是在排挤自己,以便大友皇子将来继承皇位,于是言语行动变得十分谨慎。这年八月,身患重病的天智天皇患病召大海人皇子到病榻前说:“朕疾甚,以后事属汝。”大海人皇子自幼追随天智天皇左右,十分了解其性格,深知一旦自己表现出对皇位有觊觎之心,恐遭不测,因此推举大友皇子为皇太子,自己则申请出家,离开都城,退隐至吉野宫(今奈良县吉野)。大海人皇子采取这一举动,无疑是为了表示自己无意争夺皇位,但对大友皇子来说,有人评价这是放虎归山。

大友皇子虽然不是平庸之辈,但他有两个十分不利的条件。其一,他的母亲是地方豪族的女儿,在宫中的身份是一个“采女”,并不高贵。在当时十分重视天皇血统高贵的情况下,生母出身卑贱者是很难继承皇位的。第二,相比于大海人皇子而言,大友皇子当时还比较年轻,缺乏政治的阅历和声威。因此,大友皇子很是放心不下大海人皇子,让五位重臣与其盟誓:“臣等五人,随于殿下,奉天皇诏。若有违者,四天王打,天神地祇,亦复诛罚。三十三天,证知此事。子孙当绝,家门必亡。”

天智天皇十年十二月,天智天皇病死(46岁),大友皇子在近江继承皇位。不过,大友皇子的天皇身份一直不被正式承认,直到明治二年(1870)才被明治天皇追谥为弘文天皇,由此加入历代天皇之列。

弘文元年(672)五月,大海人皇子闻讯以弘文天皇为首的近江朝廷策谋进犯吉野,于是决定先发制人,举兵与近江朝廷对抗。结果,从贵族阶层到普通民众,不计其数的人被卷入其中,历时一个多月,遍及大和、山城以至伊贺、伊势、美浓、近江等国的内战,以大友皇子的自缢身亡(25岁)和大海人皇子的胜利告终。这便是日本历史上少见的叛乱者获胜的内乱——“壬申之乱”。

关于“壬申之乱”的性质问题,日本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种观点以黑板胜美为代表,认为“壬申之乱”是以大海人皇子为首的保守派,反对以天智天皇为中心的革新派;第二种观点以和辻哲郎为代表,认为“壬申之乱”是以大海人皇子为首的革新派,反对以天智天皇为中心的保守派;第三种观点以家永三郎为代表,认为“壬申之乱”是以大海人皇子为首的中小地方豪族,反对以天智天皇为中心的中央大贵族。我国学界基本持第二种观点。

笔者认为,以上三种说法都过于片面化和绝对化,“壬申之乱”并不是“革新派”与“守旧派”的对抗,也不是中小地方豪族与中央大贵族的对垒,其本质上是律令制国家形成时期一次围绕皇位继承展开的具有全社会内乱性质的政变。大海人皇子与大友皇子的目标都是希望模仿唐代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把一切统一到天皇的权威之下,他们实质上都是“革新派”,不存在所谓“保守派”与“革新派”的区别;大海人皇子与大友皇子的根本利益也是一致的,他们既不代表中小地方豪族的利益,也不代表中央大贵族的利益,而是代表以天皇为首的皇亲集团的利益。

大海人皇子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大海人皇子自身的声望与果断的行动,缜密、正确的作战计划等。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他得到了中小地方豪族的支持。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说大海人皇子代表着中小地方豪族的利益,更不能说中小地方豪族支持所谓的“革新派”。只能说是“大海人皇子巧妙地利用了地方豪族层,发动叛乱并获得胜利”。

大化改新的政治目的主要是加强以天皇为首的中央的权力,削弱中小地方豪族的权力。大化改新所要建立的律令制国家是以国家掌握土地和人民(主要是通过公地公民制),在剥削这些土地和人民的基础上(主要是通过户籍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官僚制的国家机构。在这样的国家机构下,中小地方豪族的利益受到的损害最为严重。大化改新后,将隶属于国造、伴造(中小地方豪族)的部民与田庄收归国有,原本具有半独立性质的国造改为评(郡),受到国司的统治。特别是天智天皇九年(670)制定了庚午年籍(日本最早的户籍制度),将中小地方豪族统治下的大部分男性民众登记造册,推动了公地公民制的发展,公民开始正式受到中央朝廷的直接统治(这一点也充分表明了近江朝廷实质上并不是所谓的“保守派”)。

此外,出兵朝鲜和大兴土木等也给中小地方豪族及其民众增加了负担。天智天皇虽然也做过一些妥协,部分恢复了氏上制和部民制,但也只是对中央大贵族的妥协,提高的只是中央大贵族的政治经济地位,中小地方豪族并没有得到多大好处,所以中小地方豪族对朝廷更加不满。事实上,中小地方豪族是反对律令体制、反对革新的。他们之所以支持大海人皇子,主要是因为大海人皇子受到了近江朝廷的排斥,是反朝廷的势力,并不是因为大海人皇子代表了他们的利益。何况支持大海人皇子方面的不仅仅是中小地方豪族,也包括大伴马来田、大伴吹负、纪阿闭麻吕等中央大贵族。此外,在近江朝廷方面的支持者中也包括中小地方豪族。

虽然“壬申之乱”仅仅是一次围绕皇位继承展开的一场政变,但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壬申之乱”导致近江朝廷溃散,构成朝廷的苏我氏、中臣氏等有势力的贵族开始没落。不过,这一结果不仅没有动摇皇室学习唐代先进的律令体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方针,而且加速了中央集权化的过程。如天武天皇五年(676),废除了给诸氏部曲的规定,并将朝廷赐给亲王、诸王、朝臣的山泽、林野、陂地等重新收归国有。由法、理、民、兵政、刑、大藏组成的六官制作为制度也开始具体施行。通过调查每年官人的勤务成绩而决定位阶升迁的考选制度也在天武天皇七年(678)制定。天武天皇十年(681),以唐令为模本,开始编纂《净御原令》,“统治国家所必需的法律体系的建设,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由于壬申之乱的胜利,天皇超乎寻常的‘武力’与‘神力’在庶民之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人们对天皇神格化的敬畏观念也越发强烈。”“日本从此诞生了一位与传统权威性质迥异、具备新型神权的统治者。”

大化改新前,苏我氏等畿内中央大贵族同天皇家族形成联合政权。掌握实权的中央大贵族在大化改新后仍然成为制约天皇权力的力量。“壬申之乱”后,“主要的氏族因战乱失去势力,天武天皇通过殊死的战斗,凭借自己的实力获得了皇位,极大地提高了天皇的权威和权力”。这样,天武天皇有能力废除大化改新以来由有势力的贵族担任左、右大臣,辅佐政治的惯例,“由此真正意义上的古代官僚制度的建立才有了可能”。

总之,“壬申之乱”实质是一场围绕皇位继承展开,涉及社会各个阶层的一场政变。这场政变的结果加速了中央集权化的过程,提高了皇亲的社会地位与政治地位,为皇亲政治的确立扫清了阻碍。

参考文献: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日本書紀》,吉川弘文館1983年版。

吴廷璆:《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直木孝次郎:《壬申の乱》,《日本古代国家の成立》,社会思想社1987年版。

井上光貞:《壬申の乱——特に地方豪族の動向について》,《井上光貞著作集第1巻•日本古代国家の研究》,岩波書店1985年版。

坂本太郎:《大化改新と壬申の乱》,《坂本太郎著作集第1巻•古代の日本》,吉川弘文館1989年版。

熊谷公男:《讲谈社日本历史02 从大王到天皇》,米彦军译,文汇出版社2021年版。

吉田孝著:《岩波日本史第二卷 飞鸟·奈良时代》,刘德润译,新星出版社2020年版。

胧谷寿、仁藤敦史著:《倒叙日本史04 平安·奈良·飞鸟》,韦和平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本文根据《古代日本皇亲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一书第一章第一节第一部分补充、修改而成。

【责任编辑:王晗】
北京联合大学教师,历史学博士,军事学博士后。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