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还需要我们吗? -凯发k8国际娱乐网址

张周项  >>  正文
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还需要我们吗?
张周项
2023年11月08日

2010年我刚研究生毕业入行当记者,恰好赶上社交媒体崛起的时代。一方面,2010年苹果推出iphone4,手机全面屏时代来临,智能手机迅速取代功能机成为人们的新宠,每个人都有了随时记录的可能;在另一条叙事线上,2009年新浪微博上线、2011年腾讯推出微信,每个人都有了发表意见并展示自我的平台。

于是人人都有了麦克风、人人都有了摄像机,一句著名的断语开始笼罩这个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一般人感受不到,我作为一名刚入行的小记者可是被这句话吓的瑟瑟发抖。我寒窗苦读19年才找到份当记者的工作,这个时代却告诉我人人都是我、人人都能取代我?这个世界不再需要我了吗?我还能做什么去?

站在13年后的今天再回首,我想或许记者应当更有底气了。与2010年相比,2023年的社交平台已经不知多了多少倍、用户也已经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犄角旮旯。笔者走基层调研时,哪怕再偏僻的小山村里也几乎人手一部千元智能手机,每天抓住一切时间的缝隙刷视频。明星要打榜、大v要带货、小咖们要露脸,社交平台真正做到了让每个人都在网络世界有一席之地。甚至曾经全网只有几个的“网红”也满天飞,和“靓仔”、“美女”一样几乎成为了对陌生人的尊称。

但我们对这个世界看的更清楚了吗?并没有!人人发声是社会与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但人人发声往往使得各种事件更加扑朔迷离。君不见,各种社会热点一出来,各个社交平台上的主播也跑得比记者都快,总能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用大脸怼着镜头可劲拍,讲述自己认为的真相。当事各方都下场发声回应,比拼的都是谁音量高、粉丝多,真相如同坐烙大饼,反转再反转。但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些碎片化的东西看的越多就越迷惑,广大网友的爱心被调动着来回转头,一会觉得天经地义一会觉得岂有此理。

国际舆论场也差不多。每当国际事件出现,众多中国网友要么直接看英文报道、要么看一些搬运翻译的报道,总能了解大致出现的事件,也会发表意见维护国家利益。但毕竟有文化及语言差异,网友的梗能否被海外感知、网友的立场能否影响外国受众,其效果依然有一定折扣。

所以记者这个行业依然是被需要的。在众说纷纭的社会热点事件中,总需要一双坚定、理性、专业的眼睛去拨开层层迷雾,为这个世界还原尽可能客观的真相,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在短兵相接的国际舆论碰撞中,在义愤填膺的声浪中也需要一个坚定的声音用最简洁、最有意思、最能让世界听懂的语言陈述中国观点和观点背后的逻辑,让中国的声音被世界听到。

我并不是说网友的声音不重要。恰恰相反,专业媒体可以同时是自媒体,自媒体的出现给了专业记者更大的压力与动力,让专业记者有动力去社交平台上开号与网友们同台竞技。自媒体也可以是专业媒体,最好的学习是实践,有心人总能够在舆论场的摸爬滚打中脱颖而出,与世界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自己的故事。

今天是记者节,人人都是记者,祝大家节日快乐。

【责任编辑:吕佳珊】
中国日报高级记者。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