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光:实施振新传统节日工程 留住中国文化记忆 -凯发k8国际娱乐网址

陈新光  >>  正文
陈新光:实施振新传统节日工程 留住中国文化记忆
陈新光
2017年02月10日

适逢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有人形容,过了元宵节才算过完春节,可见元宵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在春节前夕,中央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其中的关键词“振兴”引人注目,让人看到中央振兴传统节日习俗的决心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

农历传统节日首重人伦亲情

依傍农事节气时序形成的中国传统节日体系,是世界节日文化的独特风景。它在文化内涵、社会价值与生活服务功能上,比刚刚入选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毫不逊色,甚至有更广阔的意义。目前为止,中国传统节日中仅有端午节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节日何时能够更多地申请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特别是春节何时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国人尤为期待。春节、元宵、清明、中秋、重阳等节日,从古至今,贯穿这些传统节日始终的一直是浓浓的人伦情义。夫妻恩爱、感念长辈、亲慈子孝、关爱子女、敦亲睦邻,这些人伦方面的价值理念都在传统节日的仪式化行为中得到了体现。

在农历春节、清明、中秋,中国人通常都要祭先拜祖,这彰显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再比如,春节长辈都会给晚辈发红包,则透露出长辈对晚辈浓浓的关爱。那句脍炙人口的诗歌“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直接道出了人伦亲情与传统节日的关系。当节日中对人伦亲情的留恋成为习惯和传统,那就形成了文化。中华传统年节习俗是这种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虽然未必强烈震撼人,却深深嵌入生活,浸入情感,沁入心田,会对人的精神和心理潜移默化地产生刻骨铭心、难以磨灭的影响。比如,在老人的记忆里,许多往事已经如烟,而儿时过年的温馨场面仍珍藏心底。这是什么?这就是华人的精神之根、民族的集体记忆。我们要维护这种铸造中华魂的文化记忆。

中国新年春节——“世界年度大迁徙”

中国人将四季视为生命机体,认为人类的生命节律与季节时序同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人们通过春节民俗活动与迎春仪式,激发生命活力,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百节年为首”,过年是春节的俗称,来源于古人对季节、收成、天象、历法的认识以及时间的意识,是农耕文明孕育出的文化之果。春节新年,在中国至少走过了3000年,流淌着中国人的文化血脉和文明基因,蕴含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凸显着家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传递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春节像是一次家对游子的召唤,也是一次游子对家的眷恋,从而衍生出一种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即中国式的人文关怀,这一价值取向在春节的所有民俗事项中得以尽情释放。春节有着太多的文化内涵,蕴含着我们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价值观。春节就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每个中国人的心。每逢春节,“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就会汇成一股滚滚的春潮,无论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人们思乡的情感和团圆的脚步。每年春节前夕,我都会关注在广东和福建等地独特的返乡过春节的“候鸟”报道,最早出现在2000年,在2008年和2009年,摩托大军规模最大,曾经达到有80多万人。作为“摩托车大军”的成员,他们辛苦打工在外一年,岁末携儿带女,戴着头盔,穿着一层又一层的保暖衣服、安全背心,身上裹着雨衣,载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昼夜骑行、风餐露宿、风雨兼程,骑行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从工作的地方返回广西、湖南、江西、贵州等地过年。记者采访他们,说起要回家眼睛而发亮,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开心笑容……”望着他们的画面,自己的泪水有时就会控制不住而模糊双眼。

最勾人魂魄,最温暖人心的时刻莫过于农历大年三十,在中国人的心中,除夕这一天必须要在家中与家人一起度过。只要是流着华人血脉的中国人一定都会领悟到那句“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魅力。这顿饭凝聚了一年的亲情惦念,积淀了一年的离合悲欢,咀嚼和回味上千年的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对美好愿景和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对宇宙自然和衣食父母的虔诚感恩敬畏,对国泰民安和家庭团圆的永恒企盼。按照传统礼仪,这是一道人神共进的晚餐,逝去的亲人都会被“请回”,实现一场慎终追远辞旧迎新家族式的大团圆。为了这一目的,在地球的东方,一个巨大而古老的国度,每年这个时间都在上演一次大迁徙,其规模令人目眩神摇,必须要以天文数字来计算。中国人过节返乡的坚定信念促使庞大的流动人群覆盖了各个省域,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春运奇景,被专家学者称为“世界年度大迁徙”。“亿万人同时迁徙,只为一次团圆。”这是英国广播公司(bbc)在2016年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新年:全球最大的庆典》中,成为形容中国春节的一句经典语言。

传承振兴传统节日,留住传统节日文化记忆

国家昌盛,节日兴旺;国家衰弱,节日淡觞。今日的中国,显然比任何时期都应更为从容和珍惜地对待节日习俗。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振兴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就要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基因。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和价值观的载体,他们执着地信奉自己的家,热爱自己的家园。圆满的家才是最完整的家。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如此看重家庭团圆,都包含家人团聚的主题。这种团圆心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其中包含丰富的民族审美特征、文化特征、心理特征、生存特征。春节团圆的主题最符合中国人的节日思维特征,这其中体现出中国人于绝望之中仍持旷达人生态度和民族生存信息,是坚忍不拔民族精神的呈现,是对真善美的追求。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民俗以祭祀祖先的方式,促进人们与历史对话,增强人们的历史责任感与传承文化的使命意识。同时,春节民俗以家人团聚为核心,以隆重的年夜饭仪式,享受亲情盛宴,并以围炉守岁、夜话家常与拜年祝福的方式,强固家庭人伦。春节除了家庭团聚外,还是亲邻交往的重要机会,以人情往来、拜贺新年、欣赏年戏与庙会社火等活动形式,增进亲人和邻里和睦相处,实现文化认同。

在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转型期,农业文明的文化活动逐渐式微,新的文明的文化活动尚未形成,节日文化的构建显然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文化共生与文化共享是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的胶合剂。进入新世纪,中国文化已有孔子学院、教育、电影、戏剧等走向世界,我们还必须将中国的传统节日向世界传播,特别是春节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应用价值是其走向世界的坚实基础,是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更是5000年的文化传承,具有人类文化共享的要素与功能,将春节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奉献给世界。在交通、网络、媒体充分发达的当代社会,春节文化的世界传播有着丰富的途径与成熟的技术手段,如“欢乐春节”海外传播活动,中央电视台的春晚,孔子学院春节教学活动,中国留学生春节联欢、海外华人自发进行的春节庆祝游行等,都是近年来卓有成效的春节海外传播方式。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春节要想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文化节日,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我们要根据春节的文化特性,考虑外国人心理习惯与欣赏方式,节日传播途径应从节日的物质层面、社会层面与精神层面,逐层推进。我们要让中国的传统节日与历史共进,与时代精神共舞,既有承袭,又有创新,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放大优秀文化的精华部分,善于在传统民俗与时代风尚之间找到契合点。

【责任编辑:管理员】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