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宝银:新时代加强地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思考 -凯发k8国际娱乐网址

史宝银  >>  正文
史宝银:新时代加强地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思考
史宝银
2018年12月14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就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阐释和工作部署,要求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今年8月21日至22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要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汇聚更多资源力量”。

推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地方国际传播工作是我国整体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着较大的比重。与时俱进,创新理念和方法,拓展地方国际传播的平台和载体,进一步加强地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地方在国际上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为地方经济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也有利于地方在面对负面信息发生时能有力地向国外受众传递事实信息、释疑解惑,消除负面信息带来的不利的影响,维护地方良好的形象。与此同时,新时代到来所带来的传播方式、传播手段的变化给地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带来了新机遇,创造了新条件。

一、提高地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意识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地方经济蓬勃发展,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发展向开放型全球经济发展的转变,经济对外合作交流呈现出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的趋势。如河南省这样一个“不靠海不沿边”的内陆省份,外向型经济不仅发展得如火如荼,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亦响亮地喊出了“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以扩大开放赢得发展主动”的口号。

法国学者瓦耶纳认为:“新闻业自身没有特定的价值,而是按照它的商业和技术的需要,扩大整体社会或某一特定的集团的价值,这是规律中的规律。”地方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得地方民众迫切需要更好地了解世界,国外民众同样需要更好地了解地方,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地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然而,当前我国部分地方对本地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国际传播意识比较淡薄,极少数地方甚至信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源于此,做好地方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首先就需要省、市、县的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地方主流媒体、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等与时俱进,从根本上提高对地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只有社会各界真正重视地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刻认识到地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地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才能真正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创新地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理念

国际传播是一种极具特殊性的跨地域、跨文化、跨语言传播,在对象、内容、方式和语言调遣上都与对内传播有着很大的区别。然而,诸多地方由于长期受对内宣传思想的影响,国际传播理念十分落后,以对内宣传的方式、方法来做国际传播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也导致地方国际传播往往陷入“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了听不懂”的被动局面。

加强地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地方社会各界适时转换传播观念,摒弃长期形成的“内宣”习惯,研究和掌握国际传播的特点、原则和规律,研究国外受众的心理和接受习惯,使地方国际传播更贴近地方与世界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地方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和阅读习惯,从内容到形式都为国外受众所喜闻乐见,只有这样,才能将地方发展实践,地方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故事讲好,讲精彩,讲得让国外民众乐于接受。

三、组建专业的地方国际传播队伍

加强地方国际传播,使地方新闻在国际社会上传得开、说得响,让外国人愿意听、听得懂,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在于讲的人。然而,目前地方拥有国际传播能力的人才比较少,从事国际传播工作的专业人才就更为稀缺。这就迫切需要地方政府和地方各类高校共同努力,尽快培养、组建起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拥有国际视野、语言能力、传播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数据能力、思维能力、深刻了解地方的专业的地方国际传播队伍。

在培养地方国际传播人才方面,广东省已经着手开始了培养。据《南方日报》报道,2017年12月29日,广东省正式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建立了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计划从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和丰富的国际传播资源出发,发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专业人才培养优势,运用名师辅导、研究交流、演练实践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切实搞好基地建设,培育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与此同时,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应制定出相应的地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发展规划,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拨付足够的资金,制定一系列的考评办法,切实调动相关部门尤其是地方国际传播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能真正做好地方的国际传播工作,推动地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四、提升讲故事的能力和水平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周树春曾载文指出,“衡量大国传播的标志,首先要看一个国家能否有效地对世界说明自己,也就是能否在世界上讲好自己的故事。”从这一方面看,加强地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进一步提升地方国际传播工作者讲故事的能力和水平。

1、故事选择“国际化”。我国地大物博,各地方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故事,但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适合进行国际传播的。做好地方国际传播工作就需要我们用国际化的视野去精心挑选故事,在保持地方特色、体现地方文化的同时,选取国外民众感兴趣,特别是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故事。

2、故事讲述“国际化”。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了世界”。这就要求地方国际传播工作者要运用国外民众接受的传播方法和技巧向世界讲述地方精彩故事,要讲道理,更要摆事实,做到“用事实说话”“用镜头讲故事”,要“平视生活”,做到传播的人性化,内容的生活化。

多年来,河南省开封市一位名叫许世杰的普通三轮车车夫,为了更好地服务外国游客,一直自学英语,并写下6本英文日记,记录每次接待经历。2018年7月,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在得知这一感人故事后,立即向总社进行了汇报,并指派记者赶到开封市对许世杰进行了专访。感人的故事、国际化的讲故事方法,使得采访报道在《中国日报》和中国日报海外社交媒体(facebook、twitter)平台刊发后,在国外民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位外国读者专门给写稿记者发来邮件,表达了他对许世杰的钦佩之情。

3、故事传播“分众化”。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语境、不同意识形态背景下,公众的态度和立场是不同的。所以,面对不同国家公众,传播的内容与方式要有差异化安排。

做好地方国际传播必须注重故事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和针对性,既要全覆盖,又要实施分众化传播,要对国外受众群体进行精准定位,区分不同国家受众群体的特征,不断调整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

五、打造地方国际传播的载体和平台

打造地方国际传播的载体和平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地方国际传播矩阵,地方应充分抓住新时代赋予的“造船出海”“借船出海”“搭船出海”“组船出海”的巨大机遇。

1、“造好船”。新时代,互联网的普及率逐年提升,网络速度越来越快,网民数量日益壮大,网民上网时间越来越长。2018年1月30日,互联网数据研究机构 we are social 和 hootsuite 共同发布的“数字2018”互联网研究报告显示,在全世界总人口达到76亿的今天,全世界的网民总数已经超过了40亿(约为40.21亿),全球网民的平均上网时间已经达到了6小时/天。2018年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已经突破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国家与民族的疆域被打破,全球信息一体化成为现实,传统的传播方式遭遇巨大的变革。美国加州大学教授马克·波斯特曾预言:“一种替代模式将很有可能促成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的产生。”网络传播不受时空限制以及快速、方便、复合传播等优势,促进了信息流通渠道的畅通,为世界各个角落的机构和个人获取信息、输出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打破了西方对他国信息传播的制约和排斥,使得传统媒体条件下国际传播能力较弱的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地方主流媒体、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等拥有了借助网络这一载体搭建平台,“造船出海”“多、快、好、省”输出自己信息的条件。

笔者认为,地方各级政府应积极行动起来,借助网络这一载体,一是搭建自身的政务英文外宣网络平台;二是推动地方主流媒体、高校、科研院所等搭建自身的英文外宣网络平台。

2、“借好船”。近年来,以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等为代表的海外社交媒体在世界各地兴起。其中,仅脸书(facebook)就拥有21.7亿的活跃用户(账户)。我国国内的微信、微博等也正在进一步扩张自己在全球范围内的版图。

互联网数据研究机构 we are social 和 hootsuite 共同发布的“数字2018”互联网研究报告显示,如今在全球的总人口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至少拥有一台移动设备,特殊移动用户(使用任何一种移动设备)的总数达到了51.35亿,移动互联网的渗透率已经高达68%。 过去的2017年中,全球使用社交媒体的人数增长了13%,每天有近一百万人首次使用社交媒体,相当于每秒有超过11个新用户。

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连接速度也在不断提升。根据 gsma intelligence 的报告,目前全球超过60%的移动网络都可以被视为“宽频”网络。

迅猛发展的社交类媒体在为网民提供了更自由、广阔交往空间的同时,也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地方主流媒体、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等“借船出海”,加强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笔者认为,地方各级政府应积极行动起来,借助社交类媒体平台,一是在海外社交媒体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等上面注册自己的政务账号;二是推动地方主流媒体、高校、科研院所等在海外社交媒体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等上面注册自己的账号。

3、“搭好船”。近年来,中央主流媒体、尤其是中央外宣媒体倾力强化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起了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国际传播体系。

公开资料显示,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主流媒体,自2009年中央提出要加强中央重点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来,均取得显著的成就。中央主流媒体构建的现代化国际传播体系为地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搭船出海”的优势条件。

笔者认为,地方各级政府应积极行动起来,借助中央主流媒体构建的现代化国际传播平台,一是自身加强与中央主流媒体的沟通交流;二是推动地方主流媒体加强与中央主流媒体的沟通交流。

地方政府和地方主流媒体在与中央主流媒体的沟通交流时,应建立机制,安排专人选取并整理地方信息中的外宣亮点,及时向国家级媒体平台提供鲜活的信息、供给精美的稿件。

4、“组好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使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产生深刻变革的同时,也使得社会化媒体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自媒体时代亦随之到来。一时间,人人面前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是新闻记者。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媒体从狂热爆发逐步向理性发展转变。克劳锐(topklout)《2018自媒体行业白皮书》指出,自媒体所在的新媒体平台持续迭代,走向内容专业化、形式多元化、视频社交化,自媒体门槛随之升高。源于此,一大批专业的自媒体人应运而生。他们依靠个人开设的各类自媒体平台固定地向公众传播信息、表达观点。这其中,以外语向外发布、传输和分享信息的地方自媒体人亦不在少数。

这类拥有国际传播能力的自媒体人因其非官方性、中立的态度、亲切的叙事方式,往往更能为国外民众所接受。这类自媒体人给地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组船出海”提供了重要的抓手和支撑。

笔者认为,地方各级政府应积极行动起来,一是筛选一批政治意识强、业务水平精的地方外语自媒体人组成民间国际传播队伍,帮助他们设置议题,提升传播能力,开展地方国际传播;二是引导一批在地方工作的外籍友人,借力他们自身的各类自媒体平台对外讲述地方的精彩故事。这些外籍友人不仅是地方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地方发展的亲历者,他们的切身感受、话语方式会更有说服力。

原文首发于2018年11月22日出版的《对外传播》杂志第11期。) 

关于作者:史宝银,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站长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