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实现新突破 -凯发k8国际娱乐网址

陈新光  >>  正文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实现新突破
陈新光
2023年06月15日

2023年6月8日,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在上海开幕。两天的时间里,来自全球各地的金融人士,围绕“全球金融开放与合作:引导经济复苏的新动力”主题展开大讨论。其中,论坛发布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组数字引发关注:2022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8626.31亿元,比上年增长5.2%,占上海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9.3%。这表明:新时代十年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金融总量大幅跃升,市场格局日趋完善,核心功能持续增强,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地位更加凸显。

金融核心功能持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效显著

金融要素市场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目前,上海已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完备的地区之一。数据显示,目前,上海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达1736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539家,占比近三分之一。如今的上海聚集了货币、股票、债券、期货、票据、外汇、黄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要素市场齐备。2022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额达2932.98万亿元,同比增长16.8%,增速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有价证券、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成交额分别增长7.6%、12.6%和23.8%。从横向看,2022年,上海证券市场首发募资额全球第一,现货黄金交易量、原油期货市场规模均居世界前三。

金融要素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根本任务是服务实体经济,上海金融机构在竞争中服务能效不断提升。登陆资本市场是科创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一步,设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科创板正在打通科创企业上市融资的“最后一公里”。自2018年科创板设立以来,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2.0、做市商制度等相继推出,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23年5月底,科创板已上市企业528家,累计首发募集资金8223.6亿元,总市值6.7万亿元。近年来,上海努力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科技履约贷”“科创助力贷”等科技专属信贷产品持续完善,形成了专利许可收益质押融资模式、科创企业专属评级授信模型等创新成果。截至2022年末,上海辖内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52%。2022年,市融资担保中心承做政府性融资担保贷款规模同比增长45%,其中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担保贷款占比约为57%。扶持国家战略产业,也是上海金融的特色。上海积极发挥科技保险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风险管理功能,截至2022年底,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万亿元,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累计为176个重点创新项目承保。

加速提升金融资管能力,加快建设全球资管中心

资产管理是连接实体经济和金融资本的桥梁。管理资本的能力和总量,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衡量指标和评价维度,新时代十年来,上海在打造国际资管高地上也实现了重要突破。2021年5月,上海就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打造成为亚洲资产管理的重要枢纽,迈入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城市前列目前,上海资产管理发展已取得初步进展,各类资产管理规模约占全国的1/4,其中公募基金、保险资产管理占全国比重达1/3,特别是权益类基金规模占全国近1/2,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居全国首位。

资产管理是连接实体经济和金融资本的桥梁。目前,上海已集聚了一批资管龙头机构,资管产品体系日益丰富,金融人才储备也较为充足。海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占全国所有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资产规模的39%。此外,我国共有38家外资独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公司,其中36家总部位于上海。这几年外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资产规模呈现了较大增长,一共管理了850亿元资金。截至今年5月底,有80余家国际知名资管机构参与上海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近60家参与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试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38家外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有32家落户上海。全球排名前20的资管机构已有17家在沪设立主体并展业。全国首家外资独资公募基金——贝莱德、首家从合资转为外资独资的公募基金——上投摩根等也先后落沪。

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2021年8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了2025年基本确立“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地位目标。2021年10月,《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提出7个方面24项举措。2022年7月《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正式施行,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一次重要立法成果。其目的是服务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十年来,上海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一是依托上海金融市场集聚优势,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如首单“碳中和”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首单低碳转型绿色公司债、首单“碳中和”绿色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等陆续发行;二是在沪发布了一系列绿色指数。如上证180碳效率指数、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2022年,浦东新区获批第一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等;三是积极稳步推进碳金融市场发展。依托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质押、碳基金、碳回购、碳信托、借碳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出碳配额远期产品,是全国首个中央对手清算的标准化碳远期产品。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沪启动上线交易;四是打造多层次的绿色金融组织机构体系。在沪金融机构陆续设立服务绿色金融发展的专业部门或专营团队,2020年,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在沪揭牌运营,聚焦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截至2022年底,上海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8423.9亿元,同比增长39.4%,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32个百分点。

(陈新光:全球化智库(ccg) 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 

 

【责任编辑:吕佳珊】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