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光:纪念淞沪抗战,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凯发k8国际娱乐网址

陈新光  >>  正文
陈新光:纪念淞沪抗战,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陈新光
2015年08月19日

2015年8月13日上午10时许,"八一三"淞沪抗战纪念广场庄严肃穆,上海市领导和社会各界代表向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默哀,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随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等领导和率军保卫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将军之子谢继民、"八百壮士"之一胡梦生的遗孀尚凤英以及青少年代表,共同为上海四行仓库纪念馆揭牌,随后与抗战老兵、抗战将士遗属代表等各界人士并肩而立,全场肃立,韩正书记还和新四军老战士代表杜成有、国民党军队抗战老兵代表曾宪高一起走上前,共同点燃象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长明火,拉开了上海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78周年主题系列活动的序幕。

二战的世界文化遗产--上海四行仓库

目前与二战相关的世界文化遗产中,有两处尤为特别,分别是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和日本广岛的"原爆圆顶",可以说它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催生的世界文化遗产。在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奥斯维辛集中营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将"要和平,不要战争。"的评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并警示世界。从1940年4月奥斯维辛集中营建立到1945年1月被解放,短短不到五年时间里,这座"魔窟"共杀害了约110万犹太人,是座名副其实的"杀人工厂"。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为了见证这段历史,每年都有数十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士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参观,凭吊那些被迫害致死的无辜者。70年前,人类历史上第一颗用于实战的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爆炸,爆炸中心的两公里范围之内被夷为平地,只有一个残破的圆顶建筑残存,就是这个"原爆圆顶"。"原爆圆顶"所在的大楼原为广岛产业奖励馆,位于广岛市市中心的元安川畔,是一座由捷克建筑师勒泽尔设计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在1996年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上海四行仓库,是位于上海闸北区苏州河西岸的一座混凝土建筑,在今西藏北路桥 的西北沿,早期是四大民族银行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共同出资建设的仓库,所以称为"四行"。建于1931年,占地0.3公顷,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屋宽64米,深54米,高25米,是当时该地区最高的建筑。在市委、市府的关心下,闸北区人民政府和百联集团经过近一年的紧张精心筹备, 在"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78周年前夕落成并开馆。四行仓库纪念馆包括遗书明志、血鏖淞沪、坚守四行、孤军抗争、不朽丰碑和期望和平六个展厅,还原了"八百壮士"可歌可泣的抗战场景。可以说四行仓库不仅是一个抗战遗址,更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集中体现。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特别提到了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称赞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曾于2014年致信上海市委呼吁保护四行仓库并建立抗战纪念馆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智良教授表认为,作为四行仓库守军的"四行孤军"赫赫有名,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直播战场",从歼敌数量来算,四行孤军大概消灭了两百左右的日本侵略者。这个数字并不算大,画面却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苏州河的南面是公共租界,当时的英国、美国等西方媒体在南岸拍摄下的宝贵的视频画面,及时迅速地把报道发向全世界,让世界都知道日本在进攻上海,而有一支中国军队仍在闸北抵抗,让全世界人都把目光投向了东方。可以说上海的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和北京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一样,未来将成为二战的世界珍贵文化遗产。

"八一三"淞沪抗战的伟大历史意义

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海是一座英雄的城市。78年前,中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了气壮山河、英勇悲壮的淞沪抗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壮烈一幕,在世界的东方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八一三"淞沪抗战也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引领和推动下,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涌现出血战宝山城的姚子青营、搏击长空的阎海文烈士、孤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及谢晋元将军等无数英雄,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一座民族自卫的长城。这场持续三个多月的艰苦鏖战,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对华速战速决的图谋,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族抗战的必胜信念,极大地振奋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个爱国党派的积极推动下,在强大的民众抗日救亡运动的支持和配合下,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组织和指挥的淞沪会战,是全面抗战初期最重要的战役和最重大的事件。"八一三"淞沪抗战成为全国战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全国真正转入全面抗战的轨道。国民党著名将领陈诚、曾任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兼第15集团军总司令,在总结淞沪抗战的历史意义时,他认为淞沪抗战最大意义是让日军"由北而南的侵挠,变成由东而西的仰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八一三"抗战期间正式形成,淞沪抗战继华北战场之后在华东开辟了抗日第二战场,并且在战局发展过程中一度成为全国对日作战的主战场。

需要指出的"八一三"淞沪抗战与"一二八"淞沪抗战虽同是发生在上海,虽然相隔仅6年,但其战争战略意义及历史地位是不一样的。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危急关头,中国政府决定将原定在华北与日军的决战转移到上海,迫使日本由北向南侵略中国的战略意图改变为由东向西,为国民政府由南京撤退到武汉、再撤退到重庆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实现持久抗战提供了条件。同时,"八一三"淞沪抗战为上海和华东沿海沿江地区工业的内迁,物资、设备和企业单位的转移,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和人员向后撤退,赢得了时间和条件,有助于掩护长江下游地区的抗日爱国力量向中南和西南腹地转移,这都对全国持久抗战的坚持起了重要作用。曾指挥1932年"一二八"淞沪会战时的第五军军长、国民党著名将领张治中在总结中国抗战三阶段时,对"八一三"淞沪抗战的历史也寄予高度评价,他认为:"九一八"是敌打我,我不还手;"一二八"是敌打我,我还手;"八一三"是敌准备打我,我先还手。更为重要的是"八一三"淞沪抗战强有力地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和发展,推动了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到来,极大地振奋了伟大的民族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打败侵略者、夺取抗战胜利的斗志,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国际上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新形势下,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厚重的共同记忆,它记录着曾经的奋斗与苦难,昭示着未来的光明与辉煌。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所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对淞沪会战的最好纪念,就是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坚定信念、团结一心、自强不息,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成就,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

抗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内涵十分丰富,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是人民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是甘心为祖国奋斗献身的价值取向。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被充分激发出来,举国上下用血肉筑起一座抵御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二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主义气概。英雄主义气概是为了祖国利益不惜流血牺牲的崇高精神。抗战时期,中国军民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威胁义无反顾,表现出了中华儿女的英雄主义的气概;三是"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民族气节是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追求。抗战时期,面对日寇的疯狂侵略,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争、前赴后继,表现出了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高尚气节;四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必胜信念是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心和顽强信念。中国人民在持久抗战中顽强抗击敌人,最终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离不开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核坚忍不拔的无畏精神。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所孕育的伟大抗战精神,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精神动力作用。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抗日军民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新的历史时期,伟大抗战精神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必将发挥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一是有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民族的前途命运。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有助于党的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有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增强党拒腐防变能力,保证政党的合法性;二是有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伟大抗战精神最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坚定信念、不屈意志、高尚气节、献身品质等,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鲜活教材;三是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中国梦"。伟大抗战精神虽然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但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持久强大动力。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本文系中国日报网天下专栏独家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管理员】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