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森: 铁打的“牛田洋” -凯发k8国际娱乐网址

杨应森  >>  正文
杨应森: 铁打的“牛田洋”
杨应森
2015年08月20日

                                                      ——来自广州军区牛田洋农副业基地的报告

榕江、韩江、练江,“三江”在汕头入海。
榕江入海口西侧,潮涨一片汪洋、潮落一片滩涂。
有人说,从对岸的山顶望去,这片滩涂好像静卧在水田的一头老牛。也有人说,或许是当地千百年与大海、船网为伴的渔民们,向往牛耕、田陌的农家乐,将这片时隐时现的滩涂称之为“牛田洋”。

“牛田洋”毛泽东同志“五七指示”诞生的地方。
(“牛田洋”毛泽东同志“五七指示”诞生的地方。)
守英雄:一刻也不能忘记

1962年,1.1万多名解放军官兵开进了“牛田洋”。

图为当年解放军官兵在“牛田洋”取泥筑坝围海垦田的场面。
(图为当年解放军官兵在“牛田洋”取泥筑坝围海垦田的场面。)
人拉犁耙、风餐露宿,解放军官兵在“牛田洋”围海垦田2.7万余亩;创造了当年围垦、当年种植、当年产粮的“牛田洋”奇迹:水稻亩产达到1190斤。
王震同志称赞说:“牛田洋”就是当年的“南泥湾”。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同志看到“牛田洋”军垦基地的事迹和经验,欣然批示:“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个大学校……”
“牛田洋”当时或许没有家喻户晓、但毛泽东同志的“五七指示”几乎人尽皆知。

图为当年广大指战员庆祝、学习毛主席“五七”指示发表场面。
(图为当年广大指战员庆祝、学习毛主席“五七”指示发表场面。)
1969年7月28日、农历六月十五,正值天文大潮。
太平洋第3号超强台风在汕头沿海登陆,台风、暴雨,榕江洪峰、南海大潮,汹涌扑向了“牛田洋”,最大风力高达18级。
“牛田洋”15公里的海堤被冲开缺口62处。
是“退”、是“守”?担负着军农生产的全体指战员和2183名在“牛田洋”劳动锻炼的大学生群情激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他们发扬“牛田洋”精神, 作出了决择:守!

图为当年大学生在“牛田洋”劳动学习锻炼的情景。——资料
(图为当年大学生在“牛田洋”劳动学习锻炼的情景。——资料)
年轻的指战员和大学生们一起手挽手筑起人墙,用血肉之躯,保护着身后的“牛田洋”和汕头几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470名解放军官兵和83名大学生,永远长眠在“牛田洋”。
英雄一刻也不能忘记。
每年的清明、每年的7月28日,人们都会来到“牛田洋”身后的莲塘小山,在“七·二八”烈士纪念碑前,用鲜花和烈酒祭奠、缅怀英烈。
广州军区牛田洋农副业基地政委何灿华说,烈士虽长眠,但精神永存,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当年的“牛田洋”精神。
基地主任陈明星接过政委的话:“牛田洋”精神凝聚一个字,守!
守土地:一寸也不能闲置
自古用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广州军区牛田洋农副业基地归属军队的后勤序列,但基地主任陈明星认为,按照“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实战要求,后勤为先。
后勤为先,“先”就要“粮草”供得上、供得好。
“粮草”供得上、供得好的关键,就在土地。
1.1万多名解放军官兵,在“牛田洋”围垦了2.7万余亩土地;553名英烈,护卫了“牛田洋”2.7万余亩土地。整整53年,“牛田洋”的指战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一个“守”字却始终不变、为“战”服务的宗旨始终不变。
基地政委何灿华说,“牛田洋”人前赴后继,就是牢记着“守土有责!”
在保证部队吃“饱”的年代,“牛田洋”2.7万余亩土地稻花飘香。至1993年的31年间,“牛田洋”累计产粮4.5亿斤;在那个“备战备荒”的年代,“牛田洋”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发挥了生力军的重要作用。
在保证部队吃“好”的今天,“牛田洋”转“种植”为“养殖”。22年间,鱼、虾总产量达2亿多斤,为驻地部队官兵提供优质水产品和肉、禽、蛋、菜。

今日“牛田洋”,1000多个鱼塘水波荡漾。——张烈华  摄
(今日“牛田洋”,1000多个鱼塘水波荡漾。张烈华 摄)
在“牛田洋”2.7万余亩土地上,1000多个鱼塘水波荡漾,养殖着青蟹、对虾、台湾草虾、鲈鱼、青斑鱼、金枪鱼、牡蛎等40多种水产品。
“牛田洋”与地方水产研究所合作,已完成1.7万亩鱼塘的标准化改造,并建起了养殖车间,利用处理后的污水进行室内工厂化水产养殖。
目前,“牛田洋”已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基地。
基地主任陈明星说,“牛田洋”不仅要守好土地、更要用好土地,把更多、更好的农副产品摆上军营的餐桌、送到战士们的舌尖。
守传统:一点也不能丢掉
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正是坚守“不与民争食”的光荣传统,解放军官兵来到了“牛田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随着解放军的精简整编,上世纪末,“牛田洋”开始实行军民合作,2.6万亩鱼塘由军队管理、群众养殖。
在合作中,“牛田洋”在坚守土地、保障军供的前提下,尽量保证群众利益,在科技指导、大堤维护等方面,为群众的生产提供方便。

图为养殖户正在渔塘撒网捕渔的场面。——张烈华摄
(图为养殖户正在渔塘撒网捕渔的场面。张烈华 摄)
当年坚守“不与民争食”,今天坚守“不与民争利”。
上世纪末至今,军民合作生产不仅让驻地3000多名富余劳动力找到出路,“牛田洋”的土地产出、基地效益也翻了一番、群众获利超过亿元。
为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牛田洋”牺牲再大、也在所不惜,哪怕是他们视为“命根子”的土地。
1969年超强台风过后重建的拦海大堤虽说每年“小修小补”,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1998年,“牛田洋”痛下决心、在得到上级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筹资加固大堤。
2006年初,按50年一遇标准加固的“牛田洋”大堤除险工程竣工。
2013年9月22日,又逢天文大潮。超强台风“天兔”袭击汕头,又是台风、暴雨,榕江洪峰、南海大潮。
但是,大堤安然无恙、“牛田洋”安然无恙、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然无恙。

重建后的“牛田洋”大堤水闸楼成为新一景。——资料
(重建后的“牛田洋”大堤水闸楼成为新一景。——资料)
守规矩:一丝也不能含糊
“牛田洋”与汕头市区,不过一路之隔。
随着城市的发展,土地资源的价值不断提升。特别是前些年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军内也一度刮起了房地产开发之风。
毗邻市区的“牛田洋”,在房地产商眼中成了“黄金宝地”;而土地价格的节节攀高,诱惑得军内也有了“卖地盖楼”的声音。
曾经有房地产商抢着将2000多万元的土地预付金汇入了“牛田洋”。
但是,上级有命令、军队有规矩。
曾经担任牛田洋农副业基地主任的田国营说,官兵们用汗水、英烈们用身躯换来的“牛田洋”土地“一寸也不能丧失”、战备的土地“一寸也不能挪作他用”。
这就是“牛田洋”的规矩、解放军的规矩。
2000多万元的土地预付金被“牛田洋”悉数退回,房地产开发“一概免谈”。
基地政委何灿华说,“守规矩,一丝也不能含糊”。
“牛田洋”不仅拒绝了“挣大钱”、“挣快钱”的房地产开发,就连自己的营房,也不舍得耗费官兵们用汗水、英烈们用身躯换来的土地。
将近30年,“牛田洋”建起了室内水产养殖车间、拦海大堤水闸,却没有新建过一幢办公楼、宿舍楼、招待所,营区里还是上世纪70年代建成、稍稍翻新的老旧营房。
基地主任陈明星说,按“牛田洋”的效益,一两年就能新建像模像样的大楼、宾馆,但是,“牛田洋”必须守规矩。
53年,“牛田洋”经历了风风雨雨、惊涛骇浪。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图为基地大门前“孺子牛”塑像。——资料
(图为基地大门前“孺子牛”塑像。——资料)
陈明星、何灿华已经是“牛田洋”的第17任军政主要负责人了,但“牛田洋”始终都是一个守忠魂、守土地、守传统、守规矩的“铁打营盘”。
敬礼,铁打的“牛田洋”!
关于作者:杨应森,中国日报社驻深圳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网特约撰稿人。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