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原良房的“东宫之争”与“人臣摄政” -凯发k8国际娱乐网址

章林  >>  正文
藤原良房的“东宫之争”与“人臣摄政”
章林
2022年06月20日

“承和之变”后,仁明天皇改立藤原良房的外甥道康亲王为皇太子,同时晋升藤原良房为大纳言(此时的左大臣为藤原绪嗣,右大臣为源常)。藤原良房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势,将女儿藤原明子嫁给皇太子道康亲王。承和十年(843)七月,左大臣藤原绪嗣去世(70岁),嵯峨天皇皇子源常升任左大臣,橘嘉智子太皇太后兄长橘氏公升任右大臣。承和十四年(847)十二月,右大臣橘氏公去世(65岁)。次年一月,藤原良房升任右大臣。

仁明天皇从小身体病弱,且深受当时流行的中国道教神仙思想的影响,经常制作丹药、石药等所谓“长生不老药”服用。嘉祥三年(850)三月二十一日,仁明天皇在清凉殿驾崩(41岁),取代恒贞亲王成为皇太子的道康亲王依照惯例于当日践祚,是为文德天皇。四月十七日,文德天皇在大极殿举行即位仪式。五月四日,橘嘉智子太皇太后去世(65岁)。至此,前代的主要权力者都离开了人世,朝政由源常与藤原良房二人主导。五月十五日,文德天皇追赠受“承和之变”牵连的橘逸势为正五位下。七月十七日,文德天皇追赠外祖父藤原冬嗣为太政大臣。

虽然奈良时代经常出现未立皇太子的情况,但自从桓武天皇即位开始,天皇在登基的同时立即立皇太子(皇太弟)逐渐成为惯例。桓武天皇在即位第二天立早良亲王为皇太弟,平城天皇在即位第二天立神野亲王(嵯峨天皇)为皇太弟,嵯峨天皇在即位第二天立高岳亲王为皇太子,淳和天皇在践祚第三天立正良亲王(仁明天皇)为皇太子,仁明天皇在践祚第三天立恒贞亲王为皇太子。但是,文德天皇并没有在践祚后立即立皇太子。

进入平安时代以后,年龄最小的皇太子是恒贞亲王(9岁)。此时,文德天皇的皇长子是只有7岁的惟乔亲王(纪静子所生)。此外,文德天皇还有惟条亲王(纪静子所生)、惟彦亲王(滋野奥子所生)与惟仁亲王(藤原明子所生)3位年幼的皇子。特别是惟仁亲王,文德天皇在践祚时,他尚未出生(生于文德天皇践祚4天后)。此时无论立谁为皇太子,都将创下年龄最小皇太子的记录。

那么,究竟该立谁为皇太子呢?关于这个问题,一直到时隔8个月后的嘉祥三年(850)十一月二十五日才正式出结果。

当时东宫之位的争夺主要集中在长子惟乔亲王和幼子惟仁亲王身上。惟乔亲王的母亲纪静子出身于纪氏。虽然纪氏也算名门望族,但势力无法与当时的藤原氏以及橘氏、伴氏等相比。而且纪静子的父亲、曾任中纳言的纪名虎此时已经去世。因此,惟乔亲王虽然是皇长子,而且朝中也有一些大臣支持立他为皇太子,但毕竟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靠山,因此没有被立为皇太子。此后,惟乔亲王只能将愁苦寄托在诗词之中,并于26岁英年早逝。

惟仁亲王的母亲藤原明子则是右大臣藤原良房与嵯峨天皇的皇女源洁姬之女。藤原良房此时与源洁姬的兄长、左大臣源常共同掌管政务。同时,藤原良房还是文德天皇的舅舅(文德天皇的母亲藤原顺子是藤原良房的妹妹)。因此,在藤原良房的精心谋划之下,出生只有8个月的惟仁亲王被册立为皇太子。与此同时,大纳言源信(嵯峨天皇皇子)被任命为东宫傅,参议藤原良相(藤原良房之弟)被任命为东宫大夫,藤原冬绪被任命为东宫亮。

出生不久即被立为皇太子的皇子是圣武天皇与藤原光明子所生的基亲王(参见《“长屋王之变”与皇亲政治的解体》)。对于文德天皇最终没有立7岁的惟乔亲王为皇太子,而是立不足1岁的惟仁亲王为皇太子这一事件,民间还编了童谣:“始超大枝,奔而超之,腾跃超之,以我护国,雄雄其姿。”此处的“大枝”指的是“大兄”,惟仁亲王作为第四皇子,连超三位兄长,故有“三超”之说。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文德天皇是一位拥有政治抱负的君主。《文德天皇实录》记载,文德天皇刚即位便“垂心政事,性甚明察,能知人奸。专思天下升平之化,不好巡幸游览之事。”在位期间“禁纲渐密,宪法颇峻,天下以为明。”遗憾的是,文德天皇体弱多病,不得已只能将政务委托给藤原良房处理。

天安二年(858)八月二十七日,32岁的文德天皇在即位8年后去世,年仅9岁的皇太子惟仁亲王在藤原良房的拥立之下践祚,是为清和天皇。同年十一月七日,清和天皇正式即位。在古代日本的皇位继承上,幼帝即位并非其传统。在平安时代,桓武-平城-嵯峨-淳和-仁明-文德六代天皇的平均即位年龄为33岁。即便往回追溯至奈良时代,除了文武天皇15岁即位以外,其余都是25岁左右或30岁以上即位。

清和天皇是日本史上第一位“幼帝”。纵观此后整个平安时代,又先后出现了阳成天皇(9岁)、朱雀天皇(8岁)、圆融天皇(11岁)、一条天皇(7岁)、后一条天皇(9岁)、堀河天皇(8岁)、鸟羽天皇(5岁)、崇德天皇(5岁)、近卫天皇(3岁)、六条天皇(1岁)、高仓天皇(8岁)、安德天皇(3岁)、后鸟羽天皇(4岁)等在元服之前便即位的幼帝。

文德天皇必定知道幼帝即位对日本天皇制的不利影响,自然也不希望幼帝即位,而是让年长一些的皇子即位。根据《吏部王记》承平元年(931)九月四日条转引藤原实赖所述,“最爱”惟乔亲王的文德天皇去世前计划的是先让惟乔亲王即位,等惟仁亲王长大后,再让惟乔亲王让位于惟仁亲王。但左大臣源信表示反对,他认为如果皇太子没有犯罪,就不应该另立他人。另据《江谈抄》记载,空海的弟子真济(支持惟乔亲王即位)与真雅(支持惟仁亲王即位)二人曾因由谁来即位的问题发生争论。也就是说,文德天皇打算先让惟乔亲王即位的说法是具有一定可信度的。不过,文德天皇最后还是采纳了源信的意见,没有废皇太子,于是幼帝就这样诞生了。

话说回来,文德天皇在生前还是采取了一些避免因天皇年幼而导致外戚专权的举措。前文已述及,“藤原种继暗杀事件”平息后的延历四年(785)十一月,桓武天皇在位于长冈京南方的郊野,举行祭祀天神的礼仪。齐衡三年(856),文德天皇举行了自桓武天皇以来很久没有进行的郊祀祭天大典。此举无疑是为了宣示唯有天皇才具有统治的合法性。

齐衡元年(854)六月,左大臣源常去世。齐衡四年(857)二月,文德天皇任命右大臣藤原良房为太政大臣,同时任命源信为左大臣、藤原良相为右大臣。按照正常的晋升顺序,右大臣应晋升为左大臣。从日本律令的规定(太政大臣,佐王论道,以经纬国事,和理阴阳。则有徳之选,非分掌之职)以及实际的执行来看,太政大臣只是一个象征性、名誉性的职务,并没有具体负责的政务,一般都是在功勋卓著的外戚去世后给予追赠(藤原仲麻吕是个例外)。笔者认为,任命藤原良房为太政大臣是一种明升暗降的举措,只可惜最终并没有达到文德天皇想要的效果。

最后,关于藤原良房开始“人臣摄政”的时间,有必要做一个说明。根据《神皇正统记》记载,仲哀天皇去世后,皇太子应神天皇尚年幼,因此由神功皇后担任摄政,与皇太子共同治理国家。当然,这属于神话传说,可信度不高,日本江户时代的学者新井白石、本居宣长等人已经进行过批判。推古天皇时期,著名的厩户皇子担任摄政。齐明天皇时期,中大兄皇子担任摄政。以上担任摄政者均为皇室。

根据《公卿补任》记载,天安二年(858)十一月七日清和天皇即位当天,藤原良房便任摄政;贞观八年(866)八月十九日,藤原良房“重敕摄行天下之政。”但《三代实录》天安二年十一月七日条并没有藤原良房担任摄政的记载。与此同时,《三代实录》贞观八年八月十九日条只记载了“敕太政大臣摄行天下之政”,并没有《公卿补任》中的“重”字。

考虑到《三代实录》是当世编纂的史书(由藤原时平、菅原道真、大藏善行等人编纂),准确性和可信性较高,由此,有学者推断,《公卿补任》的记载可能是后世追记幼帝即位事例时倒推所得。与此同时,考虑到当世编纂的史书有许多忌讳,因此学者们又提出不能排除《三代实录》有歪曲事实的可能性。所以,学界关于藤原良房担任摄政一职的时间,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根据《三代实录》贞观十八年(876)十一月二十九条记载,清和天皇在让位于阳成天皇的宣命中说:“少主(阳成天皇)未亲万机之间,摄政行事,近如忠仁公(藤原良房)保佐朕身,相扶仕奉。”此外,根据《本朝文萃》记载,延长八年(930)十月十九日,藤原忠平在辞去摄政一职的上表文中说:“贞观初忠仁公、元庆间昭宣公(藤原基经),保辅幼主,摄行政事。”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天皇年幼自然不能亲政,作为朝中第一重臣兼外戚身份的藤原良房在清和天皇即位之初便取得“摄政”之实,代理天皇处理政务,但直至贞观八年(866)八月,才正式获得“摄政”称号。

关于藤原良房是如何正式获得“摄政”称号的,下文再作分解。

参考文献: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本朝文粹》,吉川弘文館1965年版。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令集解》,吉川弘文館1981~1983年版。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文德天皇実録》,吉川弘文館1981年版。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三代実録》,吉川弘文館1983年版。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公卿補任》,吉川弘文館1982年版。

米田雄介:《藤原摂関家の誕生》,吉川弘文館2002年版。

神谷正昌:《承和の変と応天門の変——平安初期の王権形成》,《史学雑誌》第111巻 11号,2002年。

吉江崇:《平安前期の王権と政治》,《岩波講座日本歴史第4巻•古代4》,岩波書店2013年版。

坂上康俊著:《律令国家的转变》,石晓军译,文汇出版社2021年版。

池田晃渊:《早稻田大学日本史第4卷·平安时代》,罗安译,华文出版社2020年版。

保立道久:《岩波日本史第三卷 平安时代》,章剑译,新星出版社2020年版。

胧谷寿、仁藤敦史:《倒叙日本史04 平安·奈良·飞鸟》,韦和平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王海燕:《日本古代史》,昆仑出版社2012年版。

【责任编辑:王晗】
北京联合大学教师,历史学博士,军事学博士后。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