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朗县蔬菜示范园里的藏族职工在管理立体栽培的蔬菜。(鞠传江 摄)
在西藏高原,有着西藏“粮仓”之称的日喀则市白朗县,如今正成为西藏最重要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不产蔬菜的高原何以使瓜菜飘香?成为新兴产业?正是一批批山东援藏干部和蔬菜专家的不懈努力演绎成了4000米高原的绿色蔬菜发展变奏曲,使越来越多的藏族农民走向了富裕之路。
序曲:手把手教藏族农民种菜
很难相信在离珠穆朗玛峰300多公里的日喀则市白朗县,海拔近4000米的田野里树立着一座座蔬菜大棚,在树荫下藏族老农不时举起刚采摘的西瓜向过往的车辆示意购买。记者走进巴扎乡彭仓村70多岁老支书边巴顿珠家的蔬菜大棚,看到他正在整理着刚开花的西红柿,他是全县最早跟随山东济南的蔬菜专家学习种植大棚蔬菜的藏族农民之一。如今他和儿子管理着几个大棚,过去种青稞每亩只有2000多元收入,而种植大棚蔬菜每个棚可以收入8000多元。
据老人介绍,祖祖辈辈以青稞为生的当地村民,以前只露天种过白菜、萝卜和土豆,可要在大棚里种西瓜、西红柿和辣椒对他们是非常困难的事情。1998年,政府和山东援藏干部动员村民种植大棚蔬菜,并免费提供了大棚、菜苗和凯发k8国际娱乐网址的技术支持。但是许多人对种菜需要学技术持疑虑和畏难情绪。
"山东来的‘老张’来手把手地教我们种菜,村民们也逐步尝到种菜的好处,现在村里每家都种植了蔬菜大棚。西瓜可以卖到10元钱一斤,种菜使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啦!” 边巴顿珠说。
1998年,济南市第二批援藏干部针对白朗县经济结构单一、农业产业滞后的现状,引进了大棚蔬菜种植,彭仓村就是试点村之一。被称作“老张”的蔬菜专家叫张际明,自2000年从山东济南来到白朗县推广蔬菜种植技术,他在高原已经工作了17个年头,以至于各村村民都亲切地喊他叫“老张”。
一代代山东援藏干部和先后近50名山东蔬菜技术人员将种植蔬菜的经验和技术传给越来越多的藏族群众,白色蔬菜大棚在高原也越来越多。截止到目前,白朗县大棚总数达到5428座, 3200多户藏族群众种植大棚蔬菜面积1.17万亩,年产蔬菜5000万斤,产值超过1亿元。
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70多岁老支书边巴顿珠正在自己家的蔬菜大棚里给刚开花的西红柿打杈。(鞠传江 摄)
变奏:让现代蔬菜农业在白朗开花结果
山东是蔬菜大省,雄厚的技术和人才储备成为援助西藏白朗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所在。
据八批山东援藏干部、白朗县常务副书记黄晓广介绍,在西藏种植蔬菜面临着高原气候、藏族农民文化水平低、技术推广和蔬菜品种适应性等众多难题。但是,这里阳光充足、土地肥沃、没有污染又是生产绿色蔬菜最好的条件。
“我们坚持19年在这里推广蔬菜种植,蔬菜由小苗已经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现代蔬菜产业已经在这里开花结果!” 黄晓广说。
让一户甚至一个村的藏族农民种植蔬菜容易,让千家万户藏族农民利用现代技术种菜则绝非易事。
在白朗绿色蔬菜发展有限公司的示范园里,现代化智能温室大棚里各种蔬菜长势喜人。主人让我们品尝了园区里已经成熟的各种瓜果和葡萄,特别香甜。山东蔬菜专家张际明是这座示范园的技术负责人。他介绍,这座西藏最先进的蔬菜示范园是种植技术推广中心、科研中心、蔬菜检测中心和种苗培育供应中心。
“全县所有从事蔬菜大棚种植的藏族同胞都来过这里学习和培训,我最自豪地是让我的蔬菜种植知识和技术变成藏族同胞的财富!” 张际明说。
这位17年如一日教藏族农民种菜的专家,如今已经54岁,在记者采访期间每5分钟就会接一个农民的咨询电话,在全县乡里他拥有4000多个蔬菜种植“徒弟”,现在他的许多徒弟也被别的县聘请做蔬菜技术员呢!这里所有人都叫他“老张”,当地许多藏族农民都会听懂他的济南话。
的确,白朗蔬菜的发展“老张”功不可没,大棚分布在3900米至4200不同海拔,他的脚步留在了白朗11个乡镇农民的每一个蔬菜大棚里。从刚开始的被人拒绝,到藏族兄弟的人见人爱。张际明教给他们建棚、育苗、剪枝杈、施肥、生物驱虫、甚至教他们怎样认识称,如何卖菜。他爱上了这方土地,从他那黝黑脸堂上可以看出的确已经变成了一位地道的西藏汉子!
他说,这里推广的每一种蔬菜都要经过严格筛选、试种、改良。这一示范园的蔬菜品种有116种,其中主推品种36种,随季节培育各种蔬菜种苗,一次可以培育30万株菜苗,然后半价卖给农民。
目前,白朗已经拥有先进成熟的蔬菜生产技术推广体系,智能大棚、地膜覆盖、节水灌溉、绿色无公害种植、生物肥料等现代农业的各种技术得以推广应用。
白朗绿色蔬菜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洛杰介绍,去年,白朗县又从山东引进了袖珍贝贝、春兰、桔红彩椒等20多个优质瓜果蔬菜新品种,现大部分试种成功,并将陆续向农牧民群众推广种植。
白朗县蔬菜示范园里蔬菜专家张际明在给藏族职工介绍蔬菜苗的管理方法。(鞠传江 摄)
合奏:打响白朗蔬菜品牌
西藏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山东第八批援藏干部领队冯继康坦言,山东蔬菜已经在白朗扎下了根,得以普及,形成产业,但要在西藏甚至在全国叫响品牌还要走很长的路,山东援藏干部和技术人员的接力棒要一代代传下去。
“要在西藏打响白朗绿色有机蔬菜品牌,需要当地农民、企业和更多科技人员的齐心协力!” 冯继康对《中国日报》记者说。
目前,白朗县成为西藏最大的高原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拥有特色蔬菜产业基地面积已达1700亩;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种植3000亩,重点维护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25个。白朗已经成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旨在推动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的《白朗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也开始实施,向特色有机蔬菜转型,正在走公司 基地 农户的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特色蔬菜规模发展之路。
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藏族农民在给客人介绍地里刚摘下的西瓜。(鞠传江 摄)
记者走进白朗中农圣域农业生态园,只见一座座长300米、宽20米的阳光蔬菜大棚里种植了冰桃、冰葡萄、哈密瓜、西红柿等不同瓜果蔬菜。这也许是国内最大的蔬菜大棚,每个占地9亩。全智能化控制,通过计算机就可以控制水肥、温度、监测整个大棚内农作物生长情况,记录农作物生长数据等,公司方计划将这一园区发展成为特色蔬菜规模种植的示范项目之一。
包括珠峰万亩有机蔬菜基地等一批新蔬菜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之中,同时引入山东省寿光蔬菜产业集团进行蔬菜产业规模开发,白朗蔬菜产业正向新的发展方向前进。
关于作者:鞠传江,中国日报山东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