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勇:读城记之“沈阳,热血青年” -凯发k8国际娱乐网址

吴勇  >>  正文
吴勇:读城记之“沈阳,热血青年”
吴勇
2015年06月30日

“老四季”、“老雪”、“老龙口”、“老边饺子”、“刘老根”,这些老字号里隐藏着沈阳人对“老”字有一种莫明其妙的好感和眷恋。

“老”,在《现代汉语词典》注释:用在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很”、“极”,英语对应是“very”。

夸赞一个人是“老好了”,赚的钱“老鼻子了”,最后总结这个人“老能耐了”。

沈阳人在唠嗑(聊天时)似乎不加上这个字,感情表达就少点啥。笔者斗胆假设,这个俚语的高频词可能就是破解沈阳人性格密码,以及沈阳城市密码的关键。

沈阳,首次见于史书可以追溯到1296年的元代。但是,一直到公元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并在城内建立皇宫,这座城市才算是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和1904年日俄战争之后,出于国防的考量,政府放开边禁后, 大量来自关内(主要是山东、河北)移民闯过渤海和山海关,到这里讨生活。所以,现在一多半沈阳人仍然记得祖籍山东某地。

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信条是“安土重迁”,能选择“闯关东”的人在骨子里大都有一种不安分的气质,和一腔战天斗地、想要打拚出新天地的热血。

这种基因经过冰天雪地的磨砺,再和原来安居在这里的满族人、朝鲜族人结合在一起,就不难理解沈阳人热情好客、爱憎分明,同时又容易冲动的性格来源了。

不管是从福建、陕西,还是首尔、法兰克福来的,陌生人在一起很快就能成为朋友。在饭店吃饭,两桌子陌生人聊着聊着,很容易就凑成一桌。

但是,因为一眼不合,就动上手的也屡见不鲜。经典对白为“你瞅啥?瞅你咋地!跟谁俩?!”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十个字,可能是全国最简短的打架前戏吧。

沈阳就像是一个还处于发育期的青年,荷尔蒙分泌旺盛,爱好体育(足球城),喜欢美食,对一切充满了好奇;爱恨溢于言表,从不藏着掖着,虽然有些莽撞,但仍让人油然而生信任和喜欢。

虽然东北地区的经济当下遭遇寒流,但是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启动,未来将是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时代,是一次国际性的“闯关东”。笔者在此前的采访中已经发现多位沈阳企业家的身影,相信这种敢为天下先的性格必将给整个城市带来新的气象!

关于作者:吴勇,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站长
|
")); //]]>
网站地图